4月8日,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破茧·赋能·共生”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教学改革研讨会。此次教研活动聚焦于如何破解当前高校课堂学习力困境,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教学质量。会上,以张尔东老师的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课程、于广艳老师的Labview虚拟仪器课程以及邹存芝老师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作为教改典范,展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成果。
破茧: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束缚
面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三位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张尔东老师的Verilog HDL课程,摒弃了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引入以CDIO模式为背景的项目式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体化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硬件描述语言的核心概念。学生分组设计电路,通过仿真和硬件实现,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于广艳老师的Labview虚拟仪器课程,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环境。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解决了实验资源紧张的问题,还增强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此外,于老师还引入了在线协作平台,鼓励学生跨班级、跨专业交流,拓宽了学习视野。

邹存芝老师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她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上重点讲解难点和疑点,留出更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邹老师还结合行业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赋能:强化能力培养,提升学习效能
在“赋能”环节,三位教师都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张尔东老师通过项目式学习,不仅传授Verilog HDL的语法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于广艳老师则通过Labview虚拟仪器课程,让学生掌握现代测试技术,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邹存芝老师则通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强化学生的电子系统设计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共生: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共生”是此次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三位教师都认为,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应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他们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同时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学习成效,调整教学策略。这种共生关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结语
此次“破茧·赋能·共生”教学改革研讨会,不仅展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也为其他专业课程教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未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